心经经典语录(32句)

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 一切苦厄 一切苦厄一切苦厄 。

”—— 此句点明观世音菩萨在深入修行智慧到彼岸的法门时,洞察到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本质为空,从而能超脱一切苦难。

启示我们通过深度修行智慧,看清事物本质,可摆脱痛苦束缚。

“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
”—— 强调物质世界(色)与空性并无差别,空性也不离物质世界,物质世界本质就是空性,空性也就是物质世界的真实状态,受、想、行、识同样如此。

教导我们不要执着于事物的表象,要认识到其内在的空性本质。

“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”—— 说明一切事物的真实相状是空性,它没有生起与消灭,没有污垢与清净之分,也不会有增加或减少。

让我们明白事物的本质超越了世俗的二元对立观念。

“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。

”—— 进一步阐述在空性之中,不存在五蕴,也不存在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以及与之对应的六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。

提醒我们放下对身心和外界现象的执着。

“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

”—— 表示从眼根对应的眼界一直到意识对应的意识界,这十八界在空性中都不存在。

帮助我们打破对各种认知范畴的执着。

“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

”—— 指出没有无明(愚痴、迷惑),也不存在消除无明的尽头,同理,从生老病死的整个过程到其终结都不存在。

引导我们超越生死轮回的烦恼。

“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
”—— 说明不存在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这四圣谛,也没有所谓的智慧可得。

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修行的成果和概念。

“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

”—— 因为没有什么可获取的缘故,菩萨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,内心没有牵挂和障碍。

教导我们放下贪求,以智慧之心自在生活。

“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
”—— 内心没有牵挂障碍,就不会有恐惧,远离种种颠倒错乱的妄想,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(解脱、自在的境界)。

鼓励我们摆脱恐惧和妄想,追求内心的解脱。

“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”—— 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所有佛,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,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(最高的觉悟)。

表明智慧在修行成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。

“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
”—— 所以可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具有极大威力的神咒,是能带来光明的明咒,是至高无上的咒语,是无与伦比的咒语,能消除一切痛苦,真实而不虚妄。

强调般若智慧的强大力量。

“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
”—— 这句咒语催促人们赶快去、赶快去,到彼岸去,大家都到彼岸去,觉悟吧。

激励人们积极修行,迈向解脱的彼岸。

心若能安住于空性,便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,不为尘世烦恼所染。

正如《心经》所言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”,外在的纷繁与内心的空明本为一体。

在喧嚣尘世中,持一颗如《心经》般澄澈的心,不被功名利禄所累,方能体会“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”的真谛,寻得内心的宁静。

《心经》里的智慧,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我们在黑暗中前行的道路,让我们明白“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”,摆脱愚痴的束缚。

生活的苦难如同层层迷雾,而《心经》“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的教诲,能帮助我们穿透迷雾,找到解脱痛苦的方向。

当我们领悟“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”的深意,就会明白内心的感受、想法等皆为空性,不执着于此,便能拥有豁达的心境。

秉持《心经》“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”的理念,面对人生的起伏得失,保持一颗平常心,不被荣辱所动摇。

参透《心经》,知晓“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”,放下对外界感官刺激的执着,回归内心的纯净世界。

《心经》所传达的“无智亦无得”,提醒我们在修行和生活中,不执着于知识的获取和成果的追求,保持一颗空灵之心。

以《心经》为指引,做到“心无挂碍”,抛却心中的忧虑与牵挂,让心灵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。

若能将《心经》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,“远离颠倒梦想”,便能以清醒的头脑面对世间万象,不被虚幻的表象所迷惑。

领悟《心经》“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明白智慧是通向觉悟的桥梁,努力修行以开启内在智慧。

《心经》的每一句经文,都如同一颗颗明珠,串联起来便是一条通往解脱的项链,“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”。

践行《心经》的教诲,在“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”的呼唤中,勇敢地迈向解脱的彼岸,实现心灵的升华。

当我们真正理解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就能在繁华的物质世界中,保持内心的淡泊,不被物欲所奴役。

《心经》告诉我们“无苦集灭道”,不要执着于痛苦的根源、解脱的方法等概念,而是直接从内心去体悟空性,获得解脱。

以《心经》为镜,时常审视自己的内心,去除杂念,让内心如同“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”般纯净透明。

依据《心经》“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”的教导,用智慧化解生活中的难题,让心灵

1/3    1 2 3